「陛下萬歲萬萬歲!」
文武百官這才聽明白。
陛下此去。
不是想在青史留名,載譽而歸的逞能之舉。
而是做好了一去不回的打算。
就像那些不斷奔赴戰場的將士們。
為了子孫後代,把他們能打的仗全部打完!
泰興四十五年秋。
周乾抵達北狄王庭以南一百里,率領三千輕騎發生奇襲。
配合大軍以包抄之勢,攻破北狄王庭,逼着北狄王率領殘部,退到雪山。
秋時的雪山,早已大雪漫天,冰凍大地。
但。
依舊沒能抵擋得住大興的馬蹄。
在充足的裝備與糧草的供應下,以及臨近西域諸國開通的商道互惠條件下,給予了軍隊足夠且及時的支援。
泰興四十五年,立冬當日。
周乾親率二十萬大軍,派五千鐵騎為主攻。
攻打駐紮在雪山附近的北狄殘部。
早已分崩離析的北狄部落,因此內訌。
北狄王的兄弟,親自割下北狄王的頭顱,俯首稱臣,並願意朝貢大興,只要大興退兵。
周乾允許了投降,不殺北狄戰士的條件,但並不接受朝貢的說法。
二十萬大軍留下半數,駐紮在北狄雪原上。
次年春。
寧無恙在嶺南帶回的新的農作物紅薯,在雪原之上萌發了綠芽。
大興的學堂,在北狄各個部落遍佈。
大興的織布機隨着織女湧入北狄雪原,向來以獸皮為衣的北狄人,終於穿上了自己親手所織的布料。
也見證了在荒野雪原之上,有能夠填飽肚子的糧食。
陸陸續續的。
不斷有大興村學培養出來的工匠來到北狄,教當地的人學漢語,教他們建蓋抵禦嚴寒的屋舍,教那些奔騰的馬兒與牛羊,如何圈養。
泰興四十六年夏。
當北狄眾部統一意見,保留王族部分土地與世襲的優厚待遇後,最後的余殘抵抗勢力,最終在北狄子民願意與大興一道共同美好生活的願景下,化為泡影。
周乾留下一萬大軍駐紮北狄各部,並讓北狄子民舉薦維持各部秩序的頭領自治。
夏至。
離開京城正滿一年的周乾,率領九萬大軍,班師回朝。
當聖駕走出百里時。
周乾舊疾突發,當場不治而駕崩。
消息傳到京城來的時候。
早已暗中交代過康王的寧無恙,一點也不意外。
因為。
周乾在病重之時,便給他寫過一封「託孤信」。
信上說了。
周乾服用了秘藥,可確保挺過病重的難關,且身體更勝從前,但代價是,一年後,舊疾復發無力回天。
「陛下在有生之年實現他的願望,是喜喪,還望王爺不要太過傷心,倭國還未完全拿下,樓蘭皇族還有混入大興作亂之勢,打江山易,守江山難,這個重擔,還望王爺擔好。」
當了一年的國師。
寧無恙的心境與剛來到這裏時,一般無二。
寧當太平狗,不當亂世人。
為了不讓戰火蔓延到大興本土,大興百姓從上到下,做了一年的努力。
而他,為了不讓子孫後代再次付出同樣的艱辛。
他需要做一個違背良心的決定。
「王爺,西域諸國的村學,還要繼續開分學。」
「先生的意思是」
康王與寧無恙四目相對。
二人誰也沒說什麼。
但一切,卻盡在不言之中。
「先生,先皇駕崩,靜嫻會守孝一年」
「正好要與陛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