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心數據之一。
不過這張報告倒不是兔子們通過特殊渠道傳回國的,而是毛熊給出的嘉獎:
三年前。
王淦昌在毛熊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任研究員的時候,他從4萬對底片中找到了一個產生反西格馬負超子的事例,這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發現超子的反粒子。
負超子當時屬於毛熊和海對面都在爭奪的關鍵領域之一,王淦昌的發現讓毛熊在理論物理領域得到了一枚相當有用的棋子。
因此毛熊便把這張圖贈送給了王淦昌老爺子,算是一種獎勵。
當然了。
根據後世解密的一些情況來看,這份獎勵應該是兔子們在經過內部討論後,主動做出的一個選擇。
另外,當時毛熊還給了王淦昌老爺子一個邀請:
只要他改變國籍,就可以永遠留在莫斯科。
不過王老爺子最終還是拒絕了這份邀請,義無反顧的回到了祖國。(這是我查這份報告資料的時候才知道的事兒,所以當初介紹王老爺子的時候沒寫上,那個時代真的啥事兒都能見到這些前輩的影子)
好了。
視線再回到現實。
不過這份文件上的數據載體並不是很多人以為的黑白圖像,而是科學界早期的一種特殊工具:
紙帶。
看紙帶在60、70年代堪稱一種神功,中外都有大量頂尖高手存在,可惜現已幾近失傳。
在看紙帶的過程中,科學家們便會腦補數值模擬的圖像來分析紙帶上所記錄的計算數據。
例如當年的曼哈頓計劃。
西伯格和勞倫斯便是看紙帶的專家,在海對面原子彈的研發過程中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。
隨後陸光達小心的拿起捲紙帶,認真的看了起來:
「編號45242的碰撞記錄,裂變次級中子取各向同性近似」
「高次中子佔優勢的能區在12到16,單能強中子源的能級是」
「v1則是2738厘米每微秒,上級能區」
結果看着看着。
陸光達驟然童孔一縮:
「咦?這是」
只見此時此刻。
一條紙帶上赫然記錄着一組數字:
27^14g/cm3。
而這組數字對標的參數,則清清楚楚寫着
裝置內的中子密度!
隨後陸光達死死盯着這組數字,整個人一言不發。
眾所周知。
中子輸運方程之所以可以被視為線性方程,本質是因為系統中的中子密度通常比原子核密度小得多——這裏是小指的是量級上的差距,也就是所謂的【遠小於】的程度。
比如地球和西瓜,又比如人和螞蟻。
這正是推導中子輸運方程時,所作的基本物理假設之一,是一切後續推論的根基。
在這一假設下。
可以只考慮中子與介質原子核的碰撞,而忽略中子之間的碰撞,最終得到線性的中子輸運方程。
但如果中子密度很高,以至於接近原子核密度或二者相當的時候
這個假設自然就失效了。
而一般情況下。
原子核密度的量級通常是
14^14g/cm3!
這個數字和紙帶上的中子密度雖然並不完全一致,但二者已經不存在量級上的區別了:
好比a和b兩個人,a有100萬資產,b有80萬資產。
你可以說a比b有錢,但二者的差距並不大,說不定沒幾個月b就趕上a了。
換而言之
在這種情境下。
中子輸運方程便沒法再看做是線性方程了。
隨後陸光達又先後看了其他幾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