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前549年,呂武稱王的第二年。
臨到夏季之時,兩道消息傳到「長安」。
第一件事情是范國主動集結大軍攻打陳國,楚國得知之後出兵援救陳國。
第二件事情則是荀國清楚戰爭無法避免,主動出兵進入魯國。
關於范國和荀國的軍事行動早在「相王」的歸途中,士匄和中行吳都有跟呂武進行溝通。
范國和荀國為什麼主動出擊?儘管是建立了新的國家,說到底他們曾經是霸主晉國的卿位家族,明知道會爆發戰爭為前提,沒有可能等敵軍殺入國境才被動發起反擊。
范國對楚國以及一眾盟友的戰事打得怎麼樣,大概需要秋季消息才會傳到「長安」了。
同理,荀國與齊國、魯國、曹國等等諸侯的戰爭也需要到秋季才有消息傳到呂武的耳朵里。
歸途中的溝通過程里,呂武並沒有給士匄和中行吳什麼承諾,也就是不一定會派兵相助。
事實上,一旦戰火燃燒到范國或荀國境內,漢國和韓國再怎麼艱難都應該出兵,不止是為了維繫「多國一體」的表面,純粹是目前范國或荀國被削弱對漢國和韓國沒有任何好處。
「如有所需,范國、荀國絕無顧及臉面而無求援。」呂武站在田埂之邊,看着已經變成了金黃色的麥田。
從「長安」趕過來的解朔聞言,說道:「楚國出兵七萬,其盟友約兩萬;范國起兵五萬。兩軍去歲已是疲師,今歲當無大戰?」
其實,士匄也是怕楚國主動出兵北上,要不然才不會出兵入侵陳國。
今年再徵召五萬大軍出征對范國有壓力,只是沒有想像中那麼大。
范氏吞併了鄭國,盡數控制了原來屬於鄭國的城邑,在那之前鄭國卻是一再遭到劫難,使得范氏僅僅獲得三十萬左右的鄭人。
鄭國原本的人口約在八十萬左右,其中的三十二萬落到了呂武手上,七八萬人口則是被當時還是晉國的多加貴族瓜分。
呂武一直都在暗中觀察原本的幾個卿位家族,其它方面或許比較難以窺探,肯用心則是能大略窺知那些卿位家族到底有多少人口。
「范國舉國上下口眾二百餘萬,不知『士』、『徒』幾多,『羨』多則多矣。」解朔說道。
呂武理解。
一支軍隊肯定需要有足夠多合格的軍官,再配上數量合適的骨幹,才能形成戰鬥力。
他們的家族都是出身晉國,換作四十年前其實也就那麼樣,輪到「鄢陵之戰」後各個家族的「羨」才多了起來。
所謂的「羨」就是半農半兵,一般在晉國是作為最後的「後備役」,每個家族或多或少有一些。
之所以在「鄢陵之戰」後各個家族的「羨」才增多,無非就是後面每年用兵,很多家族的「士」和「徒」消耗太大,國家的用兵數量也一直在增多,只能選擇增加「羨」,顧不上兵源素質了。
范國和荀國的情況比較相近,荀國的人口略略少於范國。
這一次要是范國的五萬大軍丟在戰場,必將使范國傷筋動骨,哪怕後面的軍隊數量再次補充上來,質量方面絕對要素質大降。
以歷史階段來說,戰國時代才剛剛開始,各個諸侯並沒有不顧兵源素質進行大肆徵兵。
另外,像是楚國、漢國、范國、荀國、齊國、韓國……等等一些諸侯國,春秋時代的兵源多少有一些,看就看誰先將「老兵」給消耗一空了。
真的將春秋時代的士兵消耗沒了,肯定是要到了以數量代替質量的時代,每個國家的軍隊數量是增多了,能爆發出來的戰鬥力未必有之前那麼強。
「荀國出兵七萬,已連克魯國四城;齊出兵八萬,與眾諸侯合兵十萬,大軍已然入魯。」解朔用探尋的目光看着呂武。
「韓國如何?」呂武問道。
這個卻不是解朔能夠回答的。
跟解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