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的呢!
很多事情陰氏早就已經在做了,問題那是一種屬於「潛規則」之類的形式,不是以「制度」來成為標準。
只想在陰氏內部執行的話,以「潛規則」的形式沒有什麼問題,呂武要的是成為一種能夠推行的「標準」。
這麼說吧?呂武不管會在陰氏內部執行那種標準,很快也會在秦國那邊搞起來。
一個家族想搞什麼不用取得外部的同意,不以家事而來耽誤國事也就行了。
呂武是秦國的執政,陰氏和秦國執行同一套「標準」就會顯得不一樣了。
所以才有了呂武跟范氏和魏氏商量要不要跟上,又找國君進行某種程度上的報備。
到時候陰氏和秦國同時將那一套「標準」執行,有呂武先行邀請范氏和魏氏跟上,國君也早就知道這一件事情,突兀性質也就不存在。誰想以這件事情為藉口搞什麼,幾乎就是強行搞,不要怪陰氏的反擊得太激烈,反擊的過程中陰氏還能覺得是自己受到欺負了。
為什麼要爭取一個「名正言順」呢?大義可壓人又能擺明了欺負人,這個就是「名正言順」的作用。
晉國的國君和眾貴族知道了陰氏想做什麼,沒有當一回事,也就等於不反對和默認,呂武的目的就算達成了。
士匄還挺納悶呂武為什麼要提出來,甚至邀請范氏和魏氏跟上,莫名覺得呂武是不是變慫了。
還是那一句話:有封地的貴族想做什麼,不超出自己的家族範圍,沒有人能進行干涉。
上述就是當前這個時代的規則。
增援大軍已經抵達「虎牢」,在「虎牢」的晉軍一下子達到四個「軍」又三個「師」的規模。
這些兵力裏面,陰氏、魏氏各自佔了兩個「師」,范氏佔了四個「師」,荀氏(中行氏)、解氏、羊舌氏、趙氏分別佔了一個「師」再多一點點,那麼包括還沒有正式宣佈成為卿位家族的羊舌氏在內,幾位「卿」合起來的兵力就是差不多十一個「師」的規模。
剩下的兩個「軍」又兩個「師」是公族和中小貴族來納賦的部隊,算是十數年來公族和中小貴族出兵最多的一次。
因為去年卿位家族給力的關係,這樣的兵力分佈沒人覺得不對,公族和中小貴族甚至很感謝呂武給機會。
原因?這一次擺明了就是要去打鄭國,再去解決衛國和齊國,誰都覺得是來佔便宜的。
楚軍再次北上怎麼辦?去年「沫之戰」讓晉國損失慘重,楚國的損失比晉國還大,一直猜測楚軍今年北上的幾率不大,再則都要去處置衛國和齊國,哪有功夫跟楚軍剛正面,建造「虎牢」又不是建着玩的。
「上軍佐如何了?」呂武剛知道士魴病了的消息。
晉國攻打南燕的行動早就展開,花了不到一個半月的時間將南燕抹成了歷史,隨後士魴率得勝之師進軍南山。
睢水和南山的區域盤踞着一些戎人,他們並不是遊牧性質的部落,以歷史定義是山戎的一種。
部族名稱都有一個「山」字,肯定就是棲息在山地的部落呀。
因為消息延遲的關係,呂武只知道南燕被滅,暫時不清楚士魴攻伐山戎順不順利,得知士魴病了更要準備一個接替指揮的人選。
士匄沉默了一小會才說道:「無礙。」
真的?
不會是擔心肉被搶走,隱瞞不報吧???
既然士匄都這麼說,心裏再有疑慮的呂武都不能再問了。
范氏想有優先選擇權,出了問題自然也該由范氏來承擔和進行彌補。
去年臨時召集列國會盟,有些列國的君臣並沒有逗留「虎牢」這邊,一些列國的君臣和軍隊則是暫時在「虎牢」留了下來。
其中包括曹國的君臣,以及宋國、衛國、莒國、萊國、譚國、紀國的君臣。
曹國君臣留下來是因為得知晉國要給幫忙開疆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