兩位宰執相公,同時諫言,不能滅佛,這讓趙桓非常困惑,他揉着太陽穴,無奈道:「你們怎麼知道朕要滅佛?你們又是如何篤定,朕敢滅佛?」
李邦彥和吳敏立時無言,嘴巴微張,愣愣如傻瓜。
說實話啊,從趙桓現在的勁頭兒看,別說滅佛了,就算再離譜一百倍的事情,他也幹得出來。
而且大相國寺,確實有錢!
吳敏咽了口吐沫,探身道:「官家,大相國寺牽連甚廣,貿然下手,必定商業大亂,京城不穩,與官家一貫以來的主張不符。官家能以大局為重,臣真是驚喜交加,社稷幸甚!」
趙桓哂笑,「吳相公,朕可沒想這麼多,也沒覺得一個大相國寺有這麼了不起。你們二位能不能給朕解惑?」趙桓笑呵呵看着李邦彥,「李相公,你積累的家產不少,想必最有心得,是吧?」
李邦彥咧嘴,我是有點錢,可不都給你了。
李邦彥頓了頓,整理思緒,而後道:「官家,要說清楚這件事,咱們要從兩個方面來講。」
趙桓大笑,「幾個方面都好,朕讓他們準備點夜宵,慢慢吃,慢慢聊。」
李邦彥有個綽號,叫浪子宰相,自然是諷刺他靠着巴結趙佶,爬上了高位,另一面呢,也說他心思機敏,知道的事情多,三教九流,無所不曉。要不然怎麼能跟趙佶玩得那麼好呢!
很多人在看史料的時候,都會注意到,大宋官方用的計價單位是緡,通行的貨幣是銅錢。
可趙桓到處抄家,弄到的都是銀子,給兵馬發放糧餉,也用白銀,士兵將士還都欣然接受了,是不是有問題啊?
不會是瞎寫吧?
其實還真不是這麼回事。
宋代地盤小歸小,但是商品經濟發達的嚇人,城市化率也高,貨幣需求量嚇人,北宋的史料中,時常出現的兩個字就是「錢荒」。
這是無數人都提到過的,中原銅礦有限,用途又多,出現錢荒,並不意外。
所謂窮極生變,仁宗朝元昊作亂,西北戰局緊張,財賦消耗巨大,逼得大宋朝廷不得不弄出了鐵錢。
只不過鐵太容易生鏽,百姓不喜,最後甚至逼出了紙幣,來了個超級金融創新。
不同於很多書籍描述的,紙幣出現,是多大多大的進步,好像大宋朝真的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,經濟傲視天下,事實根本不是這麼回事,這一切的背後,都是無奈的辛酸淚。
說穿了,大宋就是個畸形發展的怪胎。
「官家,眼下市面上銅、鐵、紙、銀,四種貨幣通行,不過只有一種,能暢行天下,活通萬里。」李邦彥笑呵呵道。
趙桓哼道:「朕又不是傻子,白銀價值高,體積小,攜帶方便,足值保值,自然是最好的貨幣了。」
李邦彥欣然一笑,「官家聖明,在我朝太宗年間,每年稅課白銀十四萬兩有餘,到了真宗年間,就到了八十八萬多兩。」
李邦彥又停下來了,這背後又是一個大悲劇。
歲幣!
澶淵之盟以後,大宋每年要給契丹白銀歲幣,逼得大宋朝不得不增加白銀開採,在收稅環節中,也增加白銀的比例。
一直到靖康之前,大宋的白眼有多少呢?
不多,每年歲入二百九十多萬兩。
這也是金人議和,一張口就要金五百萬兩,銀五千萬兩的由來。很不幸的是大宋朝廷還真就搜颳了十六萬兩黃金,二百萬兩白銀,一百萬匹錦緞,送給了金人。
很可惜這麼多金銀,也沒填飽金人的胃口,兩個倒霉蛋該被抓,還是被抓了。
其實由此也可以看出,到了北宋後期,白銀已經事實上取得了主要貨幣的地位。但是礙於徵稅習慣,在史料表述裏面,常看到的還是象徵銅錢的「緡」。
那既然官方依舊用銅錢計價,趙桓怎麼就給自己挖坑,非要給士兵發銀子,他腦子有問題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