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二八章吐蕃的末日(上)
明知不可為而為之,雖千萬吾往矣。599小說網 http://m.xs599.com
這代表着一種精神。其實這也是政治家與政客之間最大的區別。娘·芒布傑尚囊是吐蕃大論,是吐蕃統一的締造者,他也是一個愛國者,他摯愛着吐蕃這個國家。
雖然處於敵對的兩方,楊天保也非常傾佩他的勇氣。
因為,楊天保知道娘·芒布傑尚囊肯定是看出來了唐朝的真正優勢,此消彼長,吐蕃在失去高原反應這個帶着神話色彩的保護傘之後,就註定着悲劇。
唐朝的新軍建設事實上已經獲得成功,哪怕楊天保的河源軍,包括李靖麾下統領的七軍全軍覆沒,但是他們卻驗證了一個從來沒有過的觀點。
吐蕃絕對不是什麼吐蕃天佑之地,大唐的兵馬也可以抵達,只不過需要一定的適應性訓練,前提條件是,唐朝必須擁有青海這個跳板。
李世民利用吐谷渾之戰,大敗吐谷渾。而當時征討吐谷渾的精銳部隊,全部留在了隴右,經過了一年多的適應性訓練,他們已經可以承受高原反應,當然,其實也有很多人有些不適應,最明顯的是唐軍的弩手,在關中的時候,他們每個人都可以連續發射兩壺箭,可是在隴右,他們卻做不到,如果不是楊天保改造了弩機的滑輪機構,以及改造了弩機的裝填和上弦方式,他們很可能會像歷史一樣,被打得信心全無。
唐朝最大的優勢就是擁有人口和物資,就算這五萬人馬全軍覆沒,唐軍最多半個之內也可以拉出十萬大軍,重新填補隴右的空白。
但是,吐蕃卻沒有這個優勢,他們損失五萬人,倒不是大問題,可是損失十數萬匹戰馬,至少在兩三年內恢復不過來。
別看吐蕃是隴右都督府五六倍,可是他們卻沒有隴右膏腴之地,也沒有隴右馬場可以養活更多的戰馬,更何況,大唐不止擁有隴右、還是河北、還有河東還有遼東,到處都是養馬之地。
娘·芒布傑尚囊看到這個問題,所以他為了賭上吐蕃的國運,哪怕把孫波茹一個茹的兵馬全部拼光,也要把唐軍給拖死。希望用李靖麾下五萬大軍的失敗,打消李世民與吐蕃爭雄的心思。
所以他明知必敗,還是去做了,儘自己最大的努力。
這就是政治家與政客的區別,明知不可為而為之。歷史上有很多驚人的相似之處,比如常申凱,比如張少帥,他就背了一個替常申凱不抵抗命令的「黑鍋」,關鍵是歷史還對其進行了蓋棺定論。
其實,這個黑鍋背得很冤枉,當然,以老程看來,不是少帥替常申凱背鍋,而是常申凱替少帥背鍋。
作為一個政治家,政治理念是一個非常清晰的行事脈絡。常申凱的一貫作風就是消滅軍閥,試圖恢復中央統治。比如在歷次圍剿戰爭中,中央軍抵達哪裏,就清除地方軍閥。東北軍當時是國內最大的軍閥,擁有着絕對挑戰黃埔系的實力的本錢。
東北抵抗的情況下,中央軍可以明正言順進入東北,控制東北的經濟、政治和文化,但是呢,少帥是一個聰明人,他不抵抗,他非常清楚,擁有三十萬東北軍,是他的唯一底氣,沒有東北區,他就是失去西北的馮玉祥,掛名而已。
當然,還有袁世凱。對於影片及教科書中所稱,袁世凱為實現稱帝美夢,簽署「二十一條」,老程表示質疑,日本其實是不想中國出現政治強人,想通過此事把袁世凱搞臭。後來袁世凱稱帝只是為了挽回威信。'二十一條'和袁世凱稱帝有間接聯繫,沒有直接聯繫。
如果他真是賣國賊,真正與日本簽訂了賣國二十一條,日本人會看着他下台?孫大炮失敗多少次,日本人可以一次又一次扶持他,反觀袁世凱呢?北洋六鎮可以當時東北亞陸國強軍,然而,歷史沒有那麼如果。
娘·芒布傑尚囊帶着孫波茹的四萬餘騎兵向唐軍發起決死衝鋒,他已經心存死志,希望利用此舉喚醒吐蕃人的麻木和僥倖心理。
約茹的茹,則是雅·秀巴本頓,作為吐蕃四大家庭之一的雅氏,實力雖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