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城中,八旗主要居住在內城,而漢人百姓則被驅趕到了外城。
多爾袞夜間從西便門進城,避免了城中的百姓,看見八旗兵的慘樣兒,但是清軍的失敗,卻是隱瞞不住的。
在多爾袞回到北京後不久,內城的八旗眷屬們,便幾乎家家戴孝,城中一片蕭條。
雖然清廷宣稱只是小敗,但北京城中的百姓對政治敏感,還是感覺了到情況不一般。
一時間,朝中人心動盪,民間謠言四起,甚至有聲音說,多爾袞回北京,像極了當年李自成倉皇回京,指不定魏軍一來,滿洲人就會向李自成一樣開溜。
這種情況下,清廷的政局也開始動盪起來,不少官員都悄悄的寫信,與南面的南京,或者是西面的魏國勾搭。
數百年的科舉考試,形成一個龐大的文官集團,他們之間會分裂,但門生、同鄉、同窗、好友的關係卻十分複雜,只要願意,要找條路走並不難。
回到北京的多爾袞,敏銳的感覺到了大清要完,察覺了到清廷內部的不安和動盪。
這個時候,多爾袞必須要冷靜下來,想清楚現在的局勢,以及制定應對的策略。
忻口一戰後,清軍主力大敗,太原阿濟格雖還在堅守,但失敗已經是註定的事情。
因此,逃回北京的多爾袞,很快就接受了整個河東戰役失敗的事實。
河東臨近北直隸,高義歡的兵鋒,隨時可以威脅北京,大清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。
這個時候,多爾袞很有必要重新盤算一下自己的家底,他還掌握北直隸、山東、河南北部,以及淮北的大片區域,兵力還有十六萬人。
這麼算起來,兵力還不少,似乎還可以一戰,可實際上大清朝廷,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。
多爾袞手中兵力還剩下十六萬,可滿洲八旗只剩下一萬五千餘人,蒙古八旗看大清要完,基本都已經逃回草原,只剩下五千多人,就連漢八旗,也損失慘重,只有耿仲明手中還有兩個成建制的漢軍旗,其它漢旗基本被打殘。
現在的局勢是,綠營兵比八旗要多得多,八旗中漢軍旗的實力已經超出了滿八旗,大清的國本發生動搖了。
這種情況,不要說繼續征戰,滿人的統治還能不能維持都成了問題。
眼看着大清江山風雨飄搖,多爾袞回到北京後,召集滿州貴族,進行秘密商議,最終做出了四個決定。
第一,加強與南明的聯盟,一定要讓南京對抗西魏。
第二,提高漢旗地位,拉攏投清的漢人,儘快補充漢八旗,以漢制漢,穩定大清的統治。
第三,派人聯繫豪格和濟爾哈朗,給兩人攝政地位,三王共同理政。
第四,將關內資源和人口,向關外轉移,做好退出關內,繼續與西魏長期對抗的準備。
這四條策略,是多爾袞與八旗貴族們商議後制定出來,有些是多爾袞提出,有些則是由滿洲貴族們提出。
比如第三條,就是滿洲貴族們不再信任多爾袞,逼迫多爾滾同意,而多爾滾考慮如果不與豪格合流,大清將無力對抗西魏,所以點頭同意。
另外,同意這一條後,第四條向關外轉移,留一條退路的計劃,才能夠施行,而這條計劃施行後,清廷同時又可以將一些土地,讓給南明,以便於第一條能夠施行。
如果,西魏攻擊北直隸,奪取北京,而清軍又難以抵擋,多爾袞甚至會考慮,將關內地盤讓給明朝,而他則撤回關外。
這樣一來,當初入關時,舔着臉說為崇禎報仇,替明朝平賊,還真能說通了。
決議定下後,多爾袞便派遣大臣,分頭行事,去逐步施行這四條策略。
關外,在多爾袞一人硬剛朱慈烺和高義歡兩人時,豪格和濟爾哈朗也密切的注視着關內的戰局。
對兩人而言,是既害怕多爾袞取勝,又害怕多爾滾失敗。
多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