蘇固是冉魏國平北將軍幽州刺史劉淮的部將,永興二年,前燕慕容彪進攻冉魏幽州,劉淮戰敗投降前燕,時任幽州范陽郡尉蘇固,不願降燕,率部千人出逃。燕主慕容俊派慕容評引兵追殺,蘇固所率被燕軍殺得潰散,行至中山得冉魏寧北將軍白同接應,方逃得生機。不過當時蘇固受重創,返回鄴城養傷。後蘇固因傷未參加廉台之戰,時至永興三年八月,鄴城被燕軍攻破。蘇固隨籍羆率領死士殺入皇宮,欲求太后董氏以及冉智,但為時已經晚,只得搶出冉裕,率部突圍。
按說蘇固之功勞,能當上一郡都尉(與太守平級,從四品武職)能力是肯定的。他一個軍候反而是大材小用了。
死軍在中軍設兩屯親衛軍。籍戡和封雷各率領一隊,另外一屯則成為高敬宗的親軍。
要說謫仙谷中僅有五千四百餘人,加上少年死軍,足足組成了三千二百人的軍隊,可見高敬宗窮兵黷武搞到了什麼天怒人怨的程度。事實上,謫仙谷是一個特殊的群體。在鬼面瘡的淘汰下,老弱婦孺率先熬不過去,能抵達謫仙谷的大都是青壯或免疫力較強的人。不過高敬宗卻也把謫仙谷的男性劃拉得差不多了,就連製鹽工作和工坊也大都有女人幹活。
現在高敬宗有些後悔,早知道陸永華可以這麼能幹,把五百斤鹽賣掉不說,還可以把一年的產量提前預售出去,高敬宗就不限制流民湧入謫仙谷了。說不定這個時候謫仙谷已經可以突破上萬人口了。
可惜,理想很豐滿,現實很骨感。世界上沒有那麼多如果,高敬宗這個異世蝴蝶也不是萬能的。
軍隊完成一個框架,剩下的事情,高敬宗就不操心了。別看高敬宗說得頭頭是道,真讓他去做,恐怕就是一團亂麻。在後世這個信息爆炸環境中長大的人,無論各個方面的知識,多少都會懂點。不過,就怕半懂不懂,指手劃腳,那只會成事不足,敗事有餘。
老子曰:「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勝人者有力,自勝者強。知足者富,強行者有志。」而高敬宗恰恰有自知之明。
此時,陸永華也成了謫仙谷死軍從軍司馬。從軍司馬管理軍紀和軍需,是軍中僅次於主帥、副將、長史的第四把手。而死軍未設長史,本來籍戡欲把這個位置留給高敬宗,但是高敬宗卻謝而不敏。
要說高敬宗如何不願意擔任死軍長史之職?道理其實很簡單,多做多錯,一個在自己不熟悉領域中做得越多,錯得越多,這樣反而損失自己的威信。
新上任的陸永華非常忙碌,一邊組織民夫向謫仙谷調運物資,一方面卻要為死軍將士造軍籍、發放軍資。堆積如山的軍械如同流水一般發放到死軍將士手中。這樣倒也減少了物資運輸的壓力。要知道軍械都非常笨重。一副扎甲重二十二斤,就是三萬六千多斤。對這個時代坑爹的運輸能力來說,需要至少三十輛架車,一百五十人四五個時辰的工作量。
死軍沒有保留,一千六百五十二套扎甲全部發放了下去。一副鐵扎甲可以讓將士在戰場上的生存機率成倍增加。高敬宗表示不留備用,以後再買,能用錢解決的事情,絕對不是事。
至於五百張弓箭,僅僅發下去了不足三百張,其中大多數還是已經擔任各級軍官的籍字營老卒要去的。造成這種局面,正前文所提,拉弓射箭說起來非常簡單,事實上卻是一個非常考驗技術的活。一石弓需要一百一十斤的拉力,所以弓箭手身體必須強壯有力,其次,還需要非常高的技術。一個訓練兩年的弓箭手,五十米固定靶,別提什麼環數了,只要不脫靶都算中的情況下,不見可以做到十矢九中。
至於弩機由於是三點一線直射原理,學起來非常簡單,一個農民一刻鐘可以學會使用弩機,一天可以做到五十米固定靶例無虛發,訓練十天半月,可以讓弓箭手氣得吐血。玩上一年半載,可以讓匈奴和其他遊牧民族的所謂神射手羞愧退走。
發放了武器裝備的死軍將士開始在軍官的帶領下,開始邊訓練邊執守防禦工作。籍戡也是打仗老手,他很快就制定出了一套防禦手段。首先把軍隊分散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