=0到Φ=2π進行劃分,但我們又重新分析了這些數據……不足以得出什麼結論。】
同時楊振寧還提出由奇異粒子轉向β衰變是由自己提出來的,李政道則同樣做出了一波反駁。
雖然這事兒還沒有隨着後來的《李政道傳》發表在如今鬧得人盡皆知,但二人的決裂在物理界這個小圈子內卻已然不是什麼秘密。
在後來的數年時間裏。
楊李二人王不見王,誰參加了某個會議,另一個人就絕不會到場。
哪怕是之前李政道公開宣佈自己也要回國之後,楊振寧也只是和李政道打了通電話:
「你,回國?」
「嗯。」
「哦。」
「嘟嘟嘟」
結果沒想的是。
在此時這個環境的刺激下,楊振寧先忍不住找到了李政道,向他詢問起了歸國緣由。
而李政道呢。
居然表達出了比楊振寧更強的傾訴欲。
兩位死對頭就這樣莫名奇妙的完成了一次交流,這事兒的性質甚至堪比後世的那啥
隨後李政道換了個比較正式的姿勢,無比鄭重的看向了楊振寧:
「既然你已經知道了我回國的原因,那我們的事情是不是也該有個了斷了。」
「海對面的恩怨不會就此消失,但是也沒必要帶回故土。」
楊振寧沉默了幾秒鐘:
「你要怎麼了斷?」
他對於李政道的這番話並沒有太過意外,李政道願意解釋自己心境的變化,那麼多半也會提到他們的恩怨。
實際上,楊振寧也是這個想法。
正如李政道所說。
二人的決裂早已不可挽回,但有些海對面的事情,還是留在海對面就好了。
這次隨他們回國的有不少親朋故舊,二人就像是兩桿旗幟,旗下各聚集了自己的追隨者。
如果他們的矛盾不有個說頭,那麼影響的遠遠不止他們彼此,還包括其他人回國後的研究。
這是有過往史實可以參照的,比如說很典型的就是奧本海默和路易斯·斯特勞斯這兩位科學巨匠之間的恩怨。
奧本海默和斯特勞斯的關係起初相當融洽,他們在研究原子彈的過程中相互支持,共同為海對面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。
然而,隨着那啥戰時期的到來,兩人在政治立場上產生了分歧。
斯特勞斯逐漸傾向於保守派,而奧本海默則成為了民x黨的代表人物。
這種政治觀念上的差異最終導致了兩人關係的破裂,在斯特勞斯的推動下,奧本海默在內部受到了審查。
1954年的時候。
奧本海默甚至被剝奪了安全許可證,失去了參與核武器研究的機會。
同時受到影響的還有雙方的學生和故交,奧本海默的好友戈特弗里德·巴德的實驗項目便在斯特勞斯學生愛德華·布里的壓力下徹底宣告終止。
最終巴德甚至在海對面找不到工作,只能跑到英國去教書。
另外還有愛因斯坦和他的導師海因里希·韋伯。
韋伯的課程是愛因斯坦大學翹課自學的直接原因,而他本人更是導致愛因斯坦畢業即失業的關鍵人物。
二人反目成仇之後,連帶海因里希·韋伯所屬的亥姆霍茲一系都遭遇了一些打壓。
楊振寧和李政道都不懼怕這種科學領域的學術爭鬥,但他們更清楚另外一點:
如今的華夏故土,並不是合適的爭鬥之地。
他們的矛盾如果繼續這樣持續下去,將很可能撕裂整個華夏科學界。
因此他們之間的問題,今天必須要有一個結論。
這個結論未必是徹底調和矛盾直白點說也不可能是徹底調和,但卻可以將矛盾從名利的爭奪換到其他的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