錯,還真的沒有。
近數十年來爆發的大戰,不是跟晉國有關,就是楚國挑起,倒霉的卻是各個諸侯國。
不管是晉國毆打哪個諸侯,又或者是楚國欺負鄰居,還是兩個霸主國約架,列國的付出多於回報,國力上面太吃虧的。
虞顯想到的卻是其它事情。
因為晉國的霸權彰顯,宋國不得不對晉國進行妥協,要不然「東方世界」的經濟中心其實有點要落戶「商丘」的趨勢。
現在晉國爆發內亂,各國的商隊還能繼續走「虎牢」那條通道嗎?似乎宋國又要因此而得利了。
他們繞路來到「虎牢」,發現范氏在「虎牢」的駐軍非但沒有減少,好像比來時給增加了一倍。
對於范氏的操作,不說宋人看不懂,能看懂的列國人士真沒有幾個。
因為有要事出使晉國的子產,經過「虎牢」通關城門時,看到了一支既有宋國旗號又有陰氏旗號的隊伍。
鄭國十分關注晉國和楚國,一直以來對宋國的關注度僅略少於兩個霸主國,哪能不知道宋國有資格使用陰氏旗號的是虞氏。
「宋人攜帶貨物甚多?我觀車轍深陷,怕是車中兵甲之器多也。卻不知乃是虞氏所購,抑或陰氏所託。」子產沒打算上前拜會,心裏有很大的疑問。
以一輛車的裝載量,一車怎麼都能放下兩百兵器或三十套甲冑。
宋國使節團的隊伍中車輛約在五百,其中兩百來輛的車轍很深,怎麼看都足夠武裝起三五千人。
不要看只是三五千人,要看使用的是什麼軍事裝備。
鄭國這邊持續向陰氏購買兵甲器械,武裝起來的四千多人儼然成了一支王牌。
當然,首先看的是士兵的素質,再來看搭配的兵甲器械,不是裝備精良的軍隊就能被稱為王牌。
軍事裝備好,戰鬥素質極差,成了運輸隊長的例子太過於多不勝數了。
子產這一次去晉國要幹什麼?跟晉國爆發內亂有關。
晉國要求鄭國出兵入侵楚國,結果晉國自己內亂了起來,要是鄭軍打不過楚軍可怎麼辦?
楚國再怎麼衰敗,虎落平陽也不一定會被犬欺,鄭國不得不產生可能會戰敗的顧慮。
所以,子產鑑於已經答應晉國會出兵入侵楚國,內部卻因為晉國爆發內亂產生遲疑,需要去找晉國的頭頭腦腦說清楚講明白。
要是換作以往?鄭國根本就不會跟晉國溝通,他們會直接用行動進行答覆,也就是來個原地跳反。
現在的鄭國已經不是以前的鄭國,他們吃夠了國家信譽值負數的虧,付出了那麼大的代價才挽回一絲絲的信譽。臉要是一直被踩在鞋底摩擦也就罷了,已經將節操撿起來哪能再輕易丟棄,是吧?
所以,子產這一次去晉國也不是要推翻之前許下的承諾。
他們要幹的事情是大張旗鼓的去,聲勢浩大地跟晉國的當權者爭取權益,再義無反顧地出兵入侵楚國。
要不怎麼說子產是個聰明人呢?二十一世紀的人對這一套見怪不怪,公元前557年的人沒見過呀。
在子產的預料中,鄭國表現出答應了某事,風險再大也會履行承諾,晉國肯定會做出一些妥協。
如果晉國依然強硬的話,鄭國也不會推翻承諾,他們可能會在跟楚軍的較量中吃虧,形象方面則會徹底地扭轉過來。此後誰敢再說鄭國沒有信譽,能理直氣壯地糊他們一臉啦。
「甚?」子產一臉的思索,當了一次複讀機,說道:「趙氏攻范氏,陰氏仍無調兵之舉?」
這個發展有點不對呀!
荀氏、中行氏、韓氏、智氏跟魏氏的交鋒中,明顯是陰氏派系的一方佔了實力方面的絕對優勢,陰氏沒有調兵遣將是能說得過去的。
既然趙氏有膽子主動發起對范氏的進攻,以正常人的思維來看,趙氏的實力不如范氏,背後肯定是得到了來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