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義成忙回道:「二哥,我收到的消息也不太全,只知道清軍從薊州和密雲破邊牆入關,山海關的吳三桂、高第遂即降清,大順軍主力同清軍激戰於薊州,發現吳三桂異動後,便主動撤退,大概五月初就放棄了北京。」
這與原來的歷史,已經大不相同,不過結果卻依然一樣。
高義歡不禁長嘆,歷史曾給過李自成機會,大順朝如同秋風掃落葉一樣,控制了黃河流域全部的疆土,推翻了大明王朝。
這時李自成只要站穩腳跟,就能實現一匡天下的宏圖,不過李自成一沒有重視遼東興起的東虜,已經成為與他爭天下的主要對手,二沒有在大批漢族官紳倒向他時,調整助餉的政策,由打擊官紳地主,轉變為保護他們的利益,最終走向失敗。
這次清軍入關,同高義歡熟知的已經不一樣,或許因為他的提醒,所以有些改變。
清軍像歷次入寇時一樣,走的是薊遼邊牆,繞開了山海關,沒有一片石之戰。
多爾袞從范永斗等人口中,得知了關內局勢的變化,他便決定趁着大順軍立足未穩之際,迅速出兵,將國中七十以下,十歲以上的男子全部召集,動員兵力超過歷次之最。
多爾滾顯然是孤注一擲,成敗在此一舉,而順軍對於東虜的重視程度顯然不夠。
同大順朝對於東虜的認識不足不同,東虜則窺視中原久矣。
黃台吉暴斃前不久,他對於明朝局勢,就已經做出了判斷,言,「以朕度之,明有必亡之兆!」
李自成東征的消息傳入遼東後,又有范文程上書,指出明朝滅亡的大勢已定,認為清軍取天下的時機已經成熟。
這個漢奸,比他的主子還要激動,力勸多爾袞出兵,說,「竊惟成大業以垂休萬世者此時,失機會而貽悔將來者亦此時。」
在指出入關的時機已經成熟,失之後悔莫及的同時,他還上書指出,「蓋以為明勁敵者我國也,抑則流寇也。正如秦失其鹿,楚、漢逐之。雖與明爭天下,實與流寇角也。」
這就為東虜提供了一個明確的方略,就是與流寇爭天下。
四月間,多爾滾聽取洪承疇的意見,明示諸部,此次入關,與以往掠奪財物女子不一樣,而是要進取中原。他要求各部行為不要過火,須約束軍紀,規定抗拒者必屠,投款者不可亂殺的策略,然後採取洪承疇的意見,由薊州邊牆入關,避免頓兵山海關堅城之下。
歷史上,多爾袞在進兵途中,意外的收到吳三桂的求援信,遂即改變路線,從山海關入關。
這次不知道為何,卻是先破邊而入,但最後的結果卻差不多,都是吳三桂投降,李自成敗出北京。
高義歡聽了不禁一陣嗟嘆,爛泥扶不上牆啊!終究還是便宜了東虜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