宗羲遺物,發現書稿數十萬字,整理為一書,書中以「民本」的立場來抨擊君主專制,提出「天下為主,君為客」的思想。
此書出現之初,引起了極大反響,後為魏太宗所禁。
其餘的南黨官,按着上書的奏摺來查,一個都沒跑掉,視情節輕重,判處貶官,流放。
高義歡遂即下旨,趁機收回諫台聞風奏事之權,令今後奏事必有依據。
在黃宗羲等人被流放後,一些人認為南黨倒了,自己就算是冤枉的,想要翻案。
許多被貶官,被趕回家中的北黨官員,便開始打點關係,想要重新回來。
高義歡遂即招來李岩,暗示他上書結案,李岩沒有推辭,上奏皇帝,南北黨案就此結案,不許再提。
高義歡立刻同意,並下詔書說,黨爭禍國,朝廷動盪數月,政令不行,事務堆積,荒廢國事,如今兩黨以清,令各部官員專注政事,不得再參與黨爭。
聖旨一出,大魏朝廷立時安靜,想要重回朝廷的北黨,失望之餘,便又恨上李岩。
這時朝廷內,少了陳名夏,朝中的老官僚又被掃去一大半,內閣中李岩一人獨斷,開始收拾殘局,並準備推行武鼎新政。
於此同時,雖然不太願意,但是藩屬國被攻擊,作為宗主國,必須有所表示。
高義歡開始着手抽調兵力,準備干涉東吁國戰事,而就在這時,孫可望和東吁國的奏疏,卻同時送來。
孫可望的奏疏中,繼續向高義歡稱臣,並解釋說,並非他無故攻擊東吁,而是東吁國突襲周軍,他被迫反擊。
現在他已經與東吁國達成了和解,希望沒有驚擾大魏,而東吁王的奏疏,內容與孫可望的差不多,只是站在東吁王的角度來陳述,最後的意思也是,東吁已經與孫可望達成和解,天朝上國就不要為他擔心了。
看到這兩份奏疏,高義歡臉色陰沉,他知道孫可望已經控制了東吁,東吁王已經成為他的傀儡政權,不過高義歡看了奏疏後,卻並未繼續調集軍隊,反而停下攻擊的準備,表示要派天朝上使,前往東吁調查,聽取事件的具體匯報。
(本章完)